“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而死去的人却能永远活在活人的记忆里。”
这句话极为经典,尤其是在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动乱的人们心中,尤为深刻。那段岁月里,有多少无辜的人遭到诬陷和迫害,最终含冤离世。虽然他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冯喆,便是这样一位永难被遗忘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位著名影星冯喆的故事。
1920年,冯喆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晚清时期的官员,家族背景显赫。父亲冯建统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中国铁路管理工作,母亲韦瑶珊则是武汉著名茶商韦捷成的女儿。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环境,为冯喆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冯家辗转漂泊,最终落脚于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狭窄弄堂。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冯喆自幼展现出对戏剧表演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艺术。
展开剩余74%抗战胜利后,冯喆正式踏上演艺之路。1946年,他加盟上海国泰影片公司,先后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在一次观看郭沫若话剧时,冯喆被饰演歌女的小配角张光茹吸引。两人随后相识相知。
1949年5月7日,年仅29岁的冯喆与20岁的张光茹在香港举办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这段感情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支柱。
尽管建国前冯喆参演了不少影片,但他并未迅速成名。真正让他声名鹊起,是建国后他的出色表现。1950年代初,冯喆加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开始尝试出演战争题材影片。1952年的《南征北战》中,他饰演机智勇敢的解放军营长,形象深刻。
1956年,冯喆在战争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成功塑造了老练睿智的游击队政委形象。1959年,他在《沙漠追匪记》中饰演英勇献身的骑兵班长,表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
冯喆的表演风格多样,不局限于战争题材。他以扎实的表演功底,成功塑造了各种角色。如在《桃花扇》中,他饰演多情而又背叛的侯公子,获得广泛赞誉。凭借一系列精彩演出,冯喆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
1961年,冯喆却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那时,国家正经历“大跃进”后经济调整,实行“八字方针”,多个电影厂被合并。上海天马电影厂与四川峨眉电影厂合并,冯喆被扣上了“尾随女青年”的帽子,成为第一批派往四川支援峨眉厂的人员,从繁华的上海调往偏远的四川。
尽管身处异地,冯喆的演艺事业依然未停。1963年,他被西影厂邀请主演《桃花扇》,演技依旧出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政治风暴,却将冯喆推入黑暗深渊。文革爆发后,冯喆所在单位贴满了针对他的批斗大字报,指责他是“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黑干将”和“特嫌分子”,遭到造反派严酷批斗。妻子张光茹也被迫参加成都市文艺系统的学习班,整日进行自我批判。
1969年,四川省革委会将省内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集中到大邑县安仁镇刘文彩庄园,建立所谓的“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冯喆也被关押于此。
6月2日这天,冯喆被造反派单独带出提审,却再也没有回来。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透露,冯喆与造反派头目发生争执,头目愤怒之下用板凳猛击他的后脑勺,导致他当场死亡。
为了掩盖真相,造反派制造了冯喆“上吊自杀”的假象,迅速将尸体火化,意图销毁证据。就这样,这位著名影星含冤离世,年仅49岁。
1978年7月13日,峨眉电影厂正式为冯喆平反昭雪。1995年,国家文化部将他列入126名“中华影星”之列,以表彰他的艺术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配资公司app-配资账户-股票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