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低价” 与 “高毛利” 似乎总难两全 —— 但小米汽车偏打破了这一认知。旗下车型均价二十几万,却能做到毛利率跻身全球前列,这一现象不仅让车友好奇 “钱从哪省出来的”,更引发了关于 “成本控制” 与 “产品品质” 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小米靠 “极致供应链整合” 赢了,也有人质疑 “是不是在测试、研发上偷了懒”,这场争议的背后,藏着小米汽车独特的成本逻辑。
首先,直营模式砍掉了经销商环节的 “中间成本”,这是小米毛利提升的重要一环。传统车企依赖经销商网络销售,从厂家到 4S 店,每一层都要预留利润空间,最终这些成本往往转嫁到车价上;而小米采用全直营模式,从官网下单到线下体验店交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有网友算过一笔账:“传统车企经销商模式下,渠道成本可能占车价的 8%-12%,小米直营直接省了这笔钱,即便车价定得低,毛利空间也能比同价位竞品多 3-5 个点”。这也解释了为何有声音说 “直营的毛利比经销商模式高才正常,不然白搞直营了”。
其次,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原材料价格下跌,压低了核心成本。作为科技巨头,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链资源,能直接复用在汽车业务上。比如电池采购,小米能凭借大规模订单拿到更低的采购价;而前几年碳酸锂价格下跌四分之三,更是给电池成本 “降了温”—— 要知道,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的 30%-40%,原材料降价直接让小米在定价时更有底气。网友也认可这一点:“小米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碳酸锂降价,电池这个大头成本降下来,毛利自然上去了”。对比特斯拉 “22 年 Model Y 直降 10 万还能赚钱”,也能看出 “供应链议价权 + 原材料降价” 对毛利的关键作用,小米显然在这方面跟上了头部玩家的节奏。
不过,争议点也集中在 “成本控制是否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有网友质疑:“一般汽车开发的可靠性测试、软件测试周期很长,小米三年就推出新车,这些测试是不是没做足?” 要知道,传统车企一款新车的开发验证可能耗时 5-7 年,大量资金投入到路试、耐久性测试、极端环境验证等环节;而小米依托消费电子领域的研发经验,在软件交互、智能座舱等部分可以复用技术,一定程度缩短了研发周期,但也让部分人担心 “测试不够充分,后续会不会出质量问题”。还有人拿赛力斯对比:“即便小米毛利高,还是不如赛力斯,是不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减了配?”
除此之外,营销费用的 “极致压缩” 也被提及。不同于传统车企动辄上亿的广告投放、综艺冠名,小米更擅长用 “粉丝营销” 和 “生态联动” 低成本获客 —— 通过小米手机、IoT 设备的用户群体触达潜在车主,线下体验店同时承担 “展示” 和 “营销” 功能,几乎没有大规模硬广投入。有网友直言:“小米砍掉了千亿级的营销费,这部分省下来的钱,既没加到车价上,也没让毛利缩水,相当于把营销成本转化成了毛利空间”。但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说小米是‘会营销的众泰’,其实小米的营销是‘精准打击’,不是不做,是成本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毛利表现亮眼,小米也没摆脱 “低价标签的争议”。有人不解:“一款卖三十几万的车,被吹成‘科技平权’,还有人像朝圣一样买,真的值吗?” 也有蔚来车主调侃 “笑笑不说话”,暗指高端品牌与小米的定位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用 “低价高毛利” 证明了 “便宜也能有利润”,这种模式让更多人买得起智能电动车,也倒逼同价位竞品不得不优化成本 —— 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 “内卷” 或许是件好事。
说到底,小米汽车的 “低价高毛利” 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 “直营模式 + 供应链优势 + 成本控制” 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争议也提醒:毛利率只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指标,消费者最终关心的还是 “车好不好开、耐不耐用”。未来小米能否在 “控制成本” 和 “保证品质” 之间持续平衡,或许才是决定它能否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辉煌优配-配资公司app-配资账户-股票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